news,

metaverse,UGC与跑团

Jessie LI (李格) Jessie LI (李格) Follow Sep 10, 2021 · 1 min read
metaverse,UGC与跑团

题目是瞎起的,反正要讨论到这几种东西。然后,文末有小福利。

什么是gm?

首先,我们从一个笑话开始。Loot discord最近因为dom的带动,相关的channel总充斥着gm。我就想gm是个啥?

TRPG,是(桌上角色扮演游戏)Tabletop Role-playing game的简称。是一种角色扮演活动。其实我们应当称它为角色扮演游戏(Role-playing game,RPG),但为了更方便理解识别,区别于电子游戏(RPG),我们在前面加上了一个T(Tabletop)。

跑团一词源自“Run an adventure”,直译为“开始一场冒险”,其含义就是玩一场TRPG游戏。 一个完整的跑团游戏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主持人(Game Master,简称GM)、扮演者(Player Character,简称PC)和道具(包括且不仅主持人手册、剧本、地图、骰子、帷幕、氪金模型角色模型等)。 我以为他们整天在聊TRPG,结果某一天我突然明白他们在说:

good morning, good nite.

UGC

我们来说说UGC。

UGC以前是有一些专业的studio、机构生产这些内容,然后让大家伙儿来消费。UGC这个词儿是互联网时代提出来的,谈到博客——UGC,微博UGC,知乎UGC,抖音快手UGC,啥啥UGC…平台一建,创作者立现。

以下引用自a16z的文章「Meet Me in the Metaverse

用户生成的内容为经济有效地扩大内容生产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解决方案。像YouTube和Twitch这样的平台已经比任何专业工作室更快、更有效地组建了庞大的内容库。YouTube通过3100万频道创作者的社区,每天提供超过10亿小时的视频。Twitch的600万创作者在2019年直播了超过100亿小时的视频。这些平台利用其社区的集体创意能量,创造了一个无尽的内容飞轮。

然而,UGC平台也有自己的挑战。鉴于正在创建的内容数量庞大,保持高质量的标准可能很困难。而且,由于用户需要学习新的工具和编程技巧,内容创作者的人数往往大大超过消费者。YouTube的3100万创作者只占其20亿月度用户的1.2%。3D游戏引擎,如Unity和Unreal,功能强大,但可能难以学习。例如,Unity目前只有150万月度创作者使用,只是全球27亿游戏玩家的一小部分。 由一小部分人类创作者创造的UGC,虽然比专业创造的工作室内容有意义,但很可能只是我们建立Metaverse及其新社会系统所需的硬币的一面。 A16Z提到了一点:内容创作者的人数往往大大超过消费者。

我觉得消费和消耗是两码事。算法现在已经不是引导正常消费了,而是锁住你的注意力去消耗你

想想我们要「消费」什么?我觉得抖音那就不是消费、而是被喂。消费是一种偏向理性和主动的行为,衣食住行,必要的娱乐(不是泛滥的娱乐)人们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金钱交换,我有「需要」就要去进行价值交换,很合理。

再看创作者这端,有时候(大多数时候)不是因为创作者的内容不好,而是因为不适应某一平台那一套算法设计规则。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在做美食的短视频,特别用心而且有创意,我几乎每期都看。但有一次看到她用新的摄影手法拍出来的星空饮品,最后很突然的戛然而止。我挺奇怪,问她为什么。

「因为抖音的完播率算法,我需要给它控制在1分钟以内」

「WTF」

内容建设要迎合,因为算法决定流量的分配,决定注意力的归属。

但我在想一个问题:流量能代表真正的注意力吗?

Metaverse

我没有说平台不对,只是现在这种情况下,创作者和消费者都很尴尬。于是作为创作者,我已经早早放弃在平台上拼流量扑腾了,我没心思琢磨被人操控的机器算法在想什么。

于是我开始研究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未来能够使得每个人以自己为domain去发展的网络:有一个人关注就是一个,有一个连接就算一个。而这个的大背景是metaverse。

更多人可能是从Facebook最近的VR产品视频里面再次熟知这个词。但是我们在这里不讨论这种一个公司控制的3D世界。

我们讨论第二种,也就是naval上面说的:

A permissionless market-network which respects and interconnects all user-owned and cryptographically-secured digital identities, reputations, wallets, communities, spaces, and objects.

一个无许可的市场网络,尊重并互联所有用户拥有的和加密安全的数字身份、声誉、钱包、社区、空间和物品。 首先你有UGC的能力,然后你自己建立一个自己的domain (钱包 or ENS; DID),以此为据点发展你的声誉、生意、社区和体验,然后和这个价值网络中的各种东西连接、链接。

互联网成就了基于平台自上而下的UGC,也很有效率、相对容易控制。有趣的是,现在出现了一种自四面八方而四面八方的UGC方式,在同一个context下实现共创。

一种metaverse 的萌芽与体验—loot

我写过很多NFT主题的文章,讨论过头像系列、NFT+AI等等,但这些都还是UGC内容——就感觉内容会变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大家也都注册在一个价值网络(以太坊),但彼此之间没什么联系。

就好像大家都在干事情,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它不是一种Context性质的东西,人们从一开始就围绕它去自发协作。

我之前觉得头像是metaverse的打卡器,就是一种部落象征,身份符号©️,但它不是一个基础的Context性的东西。Context更像是一种从最开始就预设的游戏语境,Again不是Facebook、腾讯阿里等各种公司建立的游戏和元宇宙。而是一种东西的出现,说我们大家一起做一个metaverse游戏吧,谁想加入,以什么身份形式加入都行,只要在这个语境下做都会彼此连起来。

然后loot出现了。

简而言之,Loot是8000张卡片,由少数文字串组成,其特质让人联想到桌游(RPG),如《龙与地下城》(DnD)。Loot NFT就是一系列的黑底儿白字儿,仅此而已。

为了使事情变得有趣,dom没有为卡片提供任何 “属性 “或 “细节”。所以,一开始,要快速搜索不同的关键词是相当困难的——这种方法完全摒弃了今天的头像项目中常见的稀有度概念。 神奇的是,就在loot出现的前一个月,我才在好友佳佳那第一次了解「龙与地下城」,并为她那本厚厚的游戏书所着迷。

跑团与Loot

我们再回到开始的gm,玩笑虽然是玩笑,但基于最近和资深跑团玩家Kino的聊天让我觉得,Loot不就是个跑团吗?

棋子–loot中的bags; 棋子的成本在几千块(为的是弄齐装备)

没有一个中心化/中央发行商,但在共同的Context下,你我他都是在同一个游戏元语之中进行创造和体验。你擅长造地图就造地图(realm*),擅长搞武器就搞武器,造行星,岛屿,NPC,食物,怪兽、敌人角色等等等等。

这可能是个边生长边玩、边玩边生长的跑团,这个世界(loot metaverse)刚刚开始,模样没人知道。如果说物理地理大发现是要用脚去走出来,探索这个世界长什么样子,那元宇宙就是用注意力👀去移动和航行,来探索它的样子。

假如loot这个语境成立的话,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衍生物(derivatives)被不同的人创造,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如果你是棋子(或loot bag)的所有者,你就可以收集和拥有这些道具。现在的衍生品是围绕几千个Loot所有者的权益展开,未来如果开放给mloot的几十万所有者…

咱就可以来更新游戏教程了

niftypins在「Why the Loot (for Adventures) NFT Matters」所用的dApp store的比喻我也很喜欢:

正如一个好朋友Elodis所指出的,Loot和从事所有这些衍生项目的开发者,提供了NFT的真正效用。这不是空投一只狗🐶,或买一件衬衫的会员卡,进入一个聚会的门票之类的。Loot 有望成为web3世界的一个基础协议,催生了一个NFT生态系统中的dApp store

简单地说:如果你有一个Loot(for adventurer)的NFT,你就有一张无限体验卡,后面有无穷无尽的想法和衍生应用在等你。

用dataverse来curate #lootverse map

那么不属于那8000个loot OG的咱们要做些什么呢?

学习呗。

记得我们注意力👀的用处,你收集的每一张NFT的卡片都是你在元宇宙航行(navigate)的证明。你不是在观望,而是在发现地理坐标、参与还原metaverse的地图,还原一个context下的复杂系统和网络。(如果你觉得你是的话)

目前我用dataverse的用例之一是收集loot衍生品NFT,并为其加入自己的理解。roam作为建立链接的工具,就像我之前做blitmap的链接一样

最后有一个福利,我想送出3个mLoot胖车库&Ownership的粉丝,

1)转这篇文章给两个你觉得会感兴趣的人

2)去玩dataverse的插件(点阅读原文),然后告诉我你的想法

3)对Loot的任何想法

邮件以上内容到:[email protected],抽三个小伙伴送~

所有发邮件的朋友都会被邀请到dataverse内测群💃

Join Newsletter
Get the latest update of Fat Garage !

“The void I saw in the future was no longer a liability, but the greatest opportunity.”

Written by Jessie LI (李格)
致力于推进跨地域的文化技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