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Nan所在的大使馆最近在为河南的暴雨灾进行义卖招募,筹到的钱会捐给灾区。她拿出了妈妈写的一副字和陪伴自己多年的Jazz🥁,分别卖了2800块和700块。
我看Nan的朋友圈,开始‘野心勃勃’的想我自己有什么东西能拿出来义卖的,从运河边上跑了好几个来回,思来想去,好像只有一堆读的零零散散的二手书,一个流浪地球的加湿器,还有一个被派出所上门查了好几次的小飞机(大疆无人机)闲置着,但小飞机我又舍不得卖😥。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一样,每天和那些冰冷的数字打交道,“羡慕”那些融了好多钱画着饼说要怎么怎么着改变世界的人们,也幻想自己成为那样的人。然后回到现实,我对那些发生在另一个空间的事情,饥饿、贫穷、天灾、战争却没有什么实感。最多就是从他人的转述、朋友圈散发的小视频感受到一些湍急,隔着屏幕发出些例行的叹息,然后默默的转移视线。
看到Nan的朋友圈才想起好几个朋友家是河南的,赶紧翻出微信问问。姐们儿拍给我家门口成河的景象,发来表情包说家里没啥事儿,就是三天没出大门了,无聊了就去小区门口绕几圈。外面有点儿严重,时不时的爆炸。
不知咋的,尤其疫情之后遇到这种事儿我就很难受,我没有什么特别想帮助的人,但是我想干点啥。
我在想我创作是为了什么?
为了获得认可?对,那感觉是挺爽的,看到snz的前辈不由分说在gitcoin上面给我捐了500刀,真感动了半天。读者们(包括媒体老师)有时候会夸你观点有意思,思路挺清奇,文章写挺好…
是为了让我自己吃饱饭吗?创作的商业性在我这里就是失败了,我也不指望创作来改善物质生活。我只凭兴趣决定写啥,也写/画不出什么流量型内容。我发现创作过程中聚集来的一些能量(不管是有意寻找的还是自己找上门的)特别吸引我,这种能量能传递,互相激励着,多做点给予的事情,能做一点是一点儿。
有时候有一种急迫感,胖车库这个媒介要传递些东西,我要多写文章,多画图。我说我想做dynamic humane media,这个humane是什么呢?
可能是聚集一些人来一起做些事情,比如一起学习(协作翻译bluesky),一起做个小善事,一起玩。
我喜欢的数据艺术家 takenstheorem 近期出售了84件NFT作品,在一开始没预料到很受欢迎的时候,给所有买家都是0.067ETH的价格(后拍卖价格都在1ETH以上)。最后拍卖的款项50%捐给charity,他说他创作就是为了给予。我喜欢他是因为他的行为跟他的作品是「一致的」,一切顺其自然。我甚至对他什么期待也没有(什么升值空间啊,未来玩法儿啊),我也不纠结他的charity具体去干嘛了,就觉着有种小美好跟着他发生就完事儿了。
他就好像humane media的一个节点,一些人围绕着他。
takenstheorem的Twitter
除了二手书,我还能卖什么呢?
作为妥协,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就是卖我最近画的那些图,我大概数了一下有20多幅,然后选了10个在opensea上架。没什么fancy的技巧,也不是艺术家级别的创作,就单纯是我自己画的,包含了挺多思考,此刻又包含了一层「一起捐钱吧」的勾引。
如果能卖出去,卖的这些钱就捐给河南灾区。
这次的主题是owners·hip, 共10幅,每幅0.02个ETH,没人买我就自己捐。if all sold out, we have extra 0.2ETH (~400刀)✌️–>charity
下面是作品介绍:
a summary visual for takenstheorem’s onchain artwork “Ethereum History in 5 Minutes”
societies have always been shaped by the nature of the media with which men communicate and than by the content of the communication.—McLuhan
We referred to Mediachain as a ‘canonical content registry’ where every unique work would get a canonical ID that you could append metadata to.—Jesse Walden
a NFT curation tool for networked ownership—ownershipLabs
Some intangible things are tangible in another Verse. Probably because they belong to two states of time and have different clocks.
我要有藏家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