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消极生活

Jessie LI (李格) Jessie LI (李格) Follow Mar 11, 2022 · 1 min read
消极生活

心理学或哲学不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但它会很好的解释一些问题。

可能每个人都有“哲学本能”,需要一些经历之后才能看懂这些个被拧干的、充满矛盾的文字。就像学习平衡,需要摔倒(不平衡)才能理解「平衡的感觉」,但平衡的感觉是什么呢?

有意思的是,我现在竟然要学习“如何放松”,你去跑步就是放松了吗,你去跳舞就是放松了吗,你以为睡很多就是放松了吗,你以为做了马杀鸡就是放松了吗?有的时候,你还是给自己布置“任务”,去完成这些放松的事情

追求怎么提高效率的同时,我们也被效率束缚;

追求自由的同时,也可能陷入严重的自我剥削;

在某个时间遇到一本书仿佛有一种必然性,它解释着过去的某种生活模式,并蕴含令人悲伤的大否定,但这种感受带给我——平静。今天读《倦怠社会》。

否定的缺失

数字社会的无限可能

我们喜欢虚拟世界,在那好像可以做任何事情,你可以拓展地域、任意移动、梦幻变装、无限复制、时速500km跑,甚至大开杀戒…

然后

回到现实,跳起来转个一周半… 差点儿倒地骨折。

真实的挫败感之所以真实,是因为它令人难受/疼痛,它否定了自身在此刻不能做某事,并激发一种–迭代的渴望。有时候我们痴迷于数字世界,是因为它无限的积极,这个我不行,我还能干其他的,总有新东西给你满足、激动、成就感,积极的力量源源不断。所有人都有野心,勾勒出一种新世界的美好,一种“自由”。

数码世界缺少他者和反抗力量。在虚拟空间中,自我甚至能够摆脱“现实原则”任意移动,现实原则即一种他者的、对抗的原则。 这看起来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它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我感到一种内在的不适一段时间了,说不清楚。就觉得哇,它给了我一种积极和自由,一种无边界,一种so called permissionless的东西,然后我变得无法停下来,我不断不断追求效率,我ambitious地说我有xxx愿景我要建造… 一切都似乎在“向前”推进…

但同时,我的大脑好像被某种计算职能(而非智能)绑架了,它在这样帮我计算着时间,命令着我要看向哪里,看多久就得了,催促着我停下干点「正事」。好像每天不消化这些信息、不和这些人聊想法,不安排做些工作,不维护这些关系,不参加这些讲座,我这一天就没过。

功绩社会使用一种积极的情态动词——打破界限的能够(Konnen)。集体复合型肯定句“是的!我们可以办到”(好熟悉啊)。

消极的能力

有两种不同形式的能力。积极的能力是去做某事,与之相反,消极的能力是不去做某事,也就是尼采所说的说“不”的能力。这种消极能力有别于无能,没有能力做。如果一个人缺少了消极的能力,那种不去感受某物的能力,而只有积极的能力,即感受的能力,那么感官将无助的面对汹涌而来、不由自主的刺激和冲动。如果一个人只有去做某事的能力,而缺乏不做某事的能力,那他将陷入致命的过度活跃中。沉思也便不可能存在,因为过度的积极性,只允许“持续不断的向前思考” (Fortdenken)。 是的,我在一段时间中几乎丧失了这种能力。消极能力,简单说就是恐惧和愤怒(等),我周围都那么积极,我为何愤怒?

恐惧是一种存在状态

社会逐渐增长的积极性还削弱了其他一些情感,例如恐惧和悲伤,这些情感以否定性为基础,它们是消极的情感。如果说思想本身是一个”由抗体和自然免疫编织成的网络“,那一旦缺少了否定性,思想将转化为一种计算。 我在记一次battle中写过类似的感觉,会有意识地去让自己处于这种情景下感受消极。与无限积极相比,物理世界的很多事情你就是一时做不好,你就是无法加速,无法控制。这样的消极是一种难受,比起一种气急败坏的挫败感(气恼*),它为向前的脚步带来一种迟疑的力量。

*气恼针对特定的对象,比如人会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感到气恼。但愤怒和恐惧是一种能力,他能够中断一种状态,从而开始一种新的状态。

再比如学习滑冰时的平衡,你就是得摔(不平衡)以get平衡,恐惧几乎贯穿了从非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过程,这和能力强弱没什么关系,它一直存在

《倦怠社会》带来的脑部按摩💆不仅是解释这种消极力量的缺失。而且它还解释了 每隔一段时间,我的那种“莫名的愤怒”

我为什么非要往前走

我为什么不能不善言辞

我为什么不能不想说话

我为什么不能摔倒

我为什么不能失去平衡

我为什么不能倦怠

我为什么不能什么也不做 仅仅是看着任意的 每个时刻的远方 盯着那只红眉朱雀

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一台追求永动的效能机器,把下一步下几步结果都算个差不多。生活里安排的事,最好的、最坏的情况你都已经知道了。你的任务就是需要把它走一遍,完全丧失了“惊奇”的能力。

前几天在火车上,当我不敲字的时候,我会看远处,我发现我对这世界所知甚少,每一处画面都很“新鲜”,甚至连呼啸而过的长的一摸一样的电线杆子我都能一直看… 如果不是写作,我可能更快丧失语言功能,描述我所看到的东西,以及他所带给我的独一无二的风景和联想,我可能连这个时间都不允许我自己有。

更高级的剥削

很多打工人羡慕自由职业者,这种“Be your own boss”的感觉,我只觉得每个人面临的平衡问题都是一样的。《倦怠社会》书中提到一种更高效的自我剥削很好的形容了这一点,你自己这个Boss不会比你上司更nice。

当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自我剥削比他者剥削更有效率,功能更强大。因为自我剥削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功绩社会是自我剥削的社会。功绩主体不断剥削自我,直至精力枯竭。 功绩主体不屈服于任何人,他把自我积极化,解放自我,使其成为一个建设项目。但从主体转化为项目没有消除束缚。建构自我的项目(project)如同一枚子弹(projektil),功绩主体开始瞄准自身。 并且,这种自由和行动的自主性很容易被放大。之前在读阿伦特《the Human condition》中的「行动」和「积极生活」, 当即给自个儿定下种种振粪人心的积极标题,满心行动者的🚩wagtmi,lfg。有了更自由的时间和更多的选择,什么都可以做啊,什么都可以聊,什么都值得一试… 如同前面所说,选择做什么非常非常的容易。但随着矛盾的摄入,你开始反思这种“积极”的行动,我的眼睛不是用来应激的,也不是用来回信息的,它拥有的是沉思的专注力和持久、丛容的目光。

“当目光不再臣服于外界的刺激,沉思生活将自主地控制它。”

比比无聊啊

你们所有热爱苦工的人,你们热爱快速、新颖和陌生之物。你们无法承受自身,你们的辛劳是一种逃避,是意图忘却自我。如果你们更加相信人生,你们便不会拜倒在瞬间面前。然而你们的内在缺少足够充实的内容去等待–甚至也不能偷懒。——尼采《查拉图斯特如是说》 虽然《倦怠社会》在思维模式上给我带来很多冲突,但结论却是不谋而合,即专注的重要性。我现在不再痴迷于提高效率和如何multitasking之类了,这是计算机可以被设计做到的事情(设计计算机的朋友们可以继续),因为它是一台积极主动的机器(Positivmaschine)。人的独特性反而在于可以迟疑、可以容忍无聊、可以无聊…可以倦怠。

倦怠社会

倦怠是一种深度的专注

肝脏自身并无痛觉,而由此导致的疼痛感即倦怠感(Mudigkeit)。 一个疲惫的人就是另一个俄耳甫斯(Orpheus),在他周围,最野性的动物都聚集起来并最终一同享受这困倦。倦怠赋予孤立分散的个体一种共同的节奏。 虽然「倦怠」这个词儿听上去有点像「躺平」一类,但它其实是一种深度的专注状态。我猜想是什么感觉呢?比如学滑冰(抱歉最近在滑冰==)达到一种很放松的状态时,身体没有刻意要求效率点赶紧滑,赶快学会,但仍然能聚精会神,任之随意滑行,脚和四肢就开始找到感觉自己发力了。

最后,我想说,这篇文章没什么实践指导用处,更像是无用之用。

因为我有时感到精疲力竭,才发现力量的来源并不是整天积极和行动。一味的积极和行动或许可以带来自由的感觉,但没有与之对抗的力量,形成专注的能力,就会带来更多束缚。

可以说,恐惧和愤怒也是一种必要的养分🌱,由此产生出倦怠感也无须苛责,甚至这有时是更好的“行动”和“自主”,因为它打开了灵魂的专注👀通道。希望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让自己有倦怠空间的地方,并且自己给予自己倦怠的空间。

以上片段引用自《倦怠社会》,是我用一本《世界杂货店》和koi交换来的。作者论述了社会从规训社会到功绩社会(现在)的演变,我们生活在一个独特的历史阶段,自由本身产生了束缚。规训社会的“应当”产生了种种规定和禁令,“应当”尚且存在界限,“能够”却没有边界。

Join Newsletter
Get the latest update of Fat Garage !

“The void I saw in the future was no longer a liability, but the greatest opportunity.”

Written by Jessie LI (李格)
致力于推进跨地域的文化技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