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对抗完美主义的利器——构建数字花园

Jessie LI (李格) Jessie LI (李格) Follow Feb 02, 2021 · 1 min read
对抗完美主义的利器——构建数字花园

序言

大部分人会在两种情况下使用Roam,一种是PKM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一种是PM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虽会有重合,但两者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体系。PKM负责从信息的输入、分配、加工再到产出,PM负责一个项目从头到尾,大到milestone小到日常tasks,追踪整个项目进展。前者关键词是“知识/内容” 后者则是“项目/任务”。

今天这篇文章是关于如何结合Roam和数字花园[[Digital Garden]]来进行个人知识体系管理[[PKM]].

不要让Roam变成另一个仓库

无论它的双链有多强的延展性和可塑性, Roam最基础的定位仍是一个笔记软件。那么比起Evernote和Notion, 为什么Roam更适合建构PKM? Ness Labs创始人Anne-Laure Le Cunff给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图片

其实从Evernote到Roam的变化,是我们应对信息爆炸的一个进化过程。从最初面对海量信息,想读却没时间读,于是一股脑把文章/网页存到Evernote(以及同时期的Pocket, Instapaper等稍后读app), 这些软件成了一个堆放且没有再被重访过的巨大图书馆。直到Roam出现,让信息处理和创作变得网络化(networked thoughts), 每一个记录都互相关联, 更容易融入到创作中, 因此这些信息/笔记被赋予了更高级的存在价值。所以使用Roam的大前提是: 不要再把无用信息统统倒入database.

它是培养皿, 发生器。不是仓库。

对于不同的角色(学生,分析师,自媒体/作家,设计师..)来说,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信息处理]]需求。首先明确自己的工作流(workflow)是怎样的, 才能知道如何更好的用Roam来进行知识管理。

今天要聊到的Maggie Appleton(视觉艺术设计师+人类学家)和她的数字花园, 对于文字+视觉创作者很有参考价值。

通过构建数字花园进行PKM

什么是digital garden?

当初之所以对数字花园产生浓厚兴趣, 是因为她让消化信息及创作的过程成为一种信息的艺术表现(artistic 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landscape).

图片

考究起源的话,[[数字花园]]最早是由Mark Bernstein在其文章Hypertext Garden里提出的:

Gardens … lie between farmland and wilderness.. the garden is farmland that delights the senses, designed for delight rather than commodity.

在MIT Technology Review的文章Digital gardens let you cultivate your own little bit of the internet中, 也给数字花园加了许多标签和定义 (eg.小众话题, 非商业化, 主要用于记录思路发展的过程..), 但在我看来它最重要的特点是:

帮助创作者的想法持续地生长(continuous growth)

图片

数字花园的载体可以是个人网站, 博客, Roam, 公众号等等, 公开或私密都可以。这个载体就是你的花园, 其中对特定话题进行的持续学习、消化、总结、产出, 就是种花、养花的过程。对于Maggie来说,她的数字花园呈现的是对不同话题的认知过程。

An open collection of notes, resources, sketches, and explorations I’m currently cultivating.

图片

正因为”持续养花“的特性, 数字花园成了治疗完美主义的解药。从前我会把一个点子钻到透彻才去分享, 但现在逐渐适应“边创作边输出”的模式, 哪怕是半成品 —— 把它当做给自己的记录📝, 而非刻意写给他人, 就可以达成“没有在被审视”的轻松心态。(Maggie许多未完成的文章都会有↓标识,很可爱)

图片

如何建立digital garden?

信息源头- 按密度来分(左), 按载体来分(右)

采集工具- 把零散在各处的信息纳入到Roam daily page中

图片

第一轮加工- 以Roam的daily page作为初始场所

BASB体系(建立第二大脑)的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展示了消化信息的过程(见下图), 经过加粗和高亮后, 第四层的“essential summary”即: 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信息, 这部分可以打上#[[Literature Notes]]标签, 被融入到新创作的内容可以打#Synthesising标签

图片

下一步分发- 打上双链的那些想法如何在新页面发芽🌱

被标记了[[双链]]的想法怎样进入第五层 remix into original creation?中等密度的文章、播客、视频&碎片信息, 可直接在上一步daily page消化; 信息密度较大的书或课程, 建立单独页面, 以[[B: xxx]],[[C: xxx]]标记, 目的是为了方便检索 (↓)

图片

图片

[[➽: original creation]]是会在某个时刻make public的内容, 可能是演讲、论文、博文、公众号文章等等。Maggie创建的更多页面模板如下↓

图片

Open Note Streams

以读书为例, 比起一次性读完整本书→再导入全部笔记→再加粗高亮→再写总结→再发布, Maggie会把这些步骤分成小块, 整套阅读、记录、反思、酝酿想法、发布的流程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她说,我喜欢保持一条开放的溪流,从源材料到Roam再到这个数字花园,它总是在流动。🌊

图片

总结下下

数字花园深刻改变了我的创作观,或者说治好了“等到全部学会再去分享”的完美主义拖延症。如今的时间不但在“吸收”信息上是非常饱和且被加速了的,“创作”也是。处在信息的洪流中, 我们往往可能第二天就推翻了前一天的思考和认知, 或者不可抗拒地被其他知识给吸引走。然而这些知识在它“每一个当下的时间点”都有意义,我们让它不断生长的前提是,承认它的存在并用各种方式放大其存在。所以不仅要生产“半成品”,更要让它见光,进行光合作用。

如若创作者把自己的花园公开,它也会成为更吸引读者的一种新颖的呈现形式——短小,易读(atomic),看着自己关注的话题不断更新,和创作者一起成长,更可以产生粘性和亲切感。

Roam只是工具,Digital Gardening是方法论,PKM是浅层目的,这些其实都是[[信息处理]]的机制设计,一个加深思考并启发创作的机制。当我们动动手就可以接触到应接不暇的信息,毫不费力在一天内读完十几篇文章,更要警惕多少时间都随着信息流逝掉了。

这套机制下或许每天能被消化的信息源被压缩到了3~5个,但它是一种information diet & discipline (信息上的“节食”与自律),深层目的是为了survive and thrive信息爆炸——

时间面前我们都是穷人,能做的唯有让每个被信息占据的生命碎片都有其价值。

图片

如果你对我们讨论的话题感兴趣,欢迎留言。更多相关话题,请查看最上方专辑。

关于车库审稿室

车库审稿室是胖车库在探索的子栏目,希望寻找各个领域(目前主要是创业、投资)中最善于思考,最走心的分享者,目前以约稿形式。他不一定是非要是所谓大V,但是他的思想和经历一定是独立和独特的。

我们不要KOL,只要胖(F)OL :)

Join Newsletter
Get the latest update of Fat Garage !

“The void I saw in the future was no longer a liability, but the greatest opportunity.”

Written by Jessie LI (李格)
致力于推进跨地域的文化技术交流